
2月4日正值立春,冬奧開幕式在24節氣倒數下,正式拉開了序幕,展現出那份獨屬于中國的浪漫,也象征著全世界共同迎接來的一個嶄新的春天。
國歌奏畢,一滴冰藍色的水墨隨即滴下,只見它變幻成一波黃河之水,一瞬間內整個場館都開始奔騰。
一塊冰立方隨之緩緩落下,冰瑩剔透的奧運五環的標志也開始一點點顯露出來,寓意著打破隔閡,融為一體,互相走進。
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日子里,除了以國寶大熊貓和大紅燈籠為設計靈感來源的熱銷人氣王冰墩墩和雪容融作為本屆冬奧會的吉祥物外,冬奧場館里冰雪家族的昵稱也都蘊含著中國文化的氣韻。
冬奧會跳臺滑雪中心的設計理念傳承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借助“雪如意”、“冰玉環”等帶有傳統物件的名字體現了“色彩是韻律,廓形唱絕句”的優雅中國風。從遠處眺望,滑雪中心在棧道連接下與其他兩個場館構成“冰玉環雪如意”的景象,宛如素色如錦,與美好環環相扣。
建筑一直是時尚取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它用宏偉的構造支起全新的空間,細節之中也藏著許多等待我們發掘的椽瓦之美。

國家速滑館是本屆奧運會上唯一新建的永久性場館,因為二十二條旋轉的光帶環繞在體育館的外立面,從而得名“冰絲帶”,搭配晚上亮起的LED燈光,讓它從遠處看起來仿佛在不斷地盤旋和上升。
這座看起來既現代又充滿科技感的速滑館,其背后的設計理念卻樸實又透著溫情。國際知名建筑設計公司Populous中國區總裁常雅飛說,體育館的造型靈感來自北方孩子們童年時的游戲“冰陀螺”。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概念圖
冰絲帶于2021年12月25日耗時三年正式完工,場館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能容納約1.2萬名觀眾。
作為項目的主創,他將自己曾經在什剎海冰面進行的這項冬季游樂投射進了設計的最初概念。而“絲帶”則來源于敦煌壁畫的飛天,因為他們并非身生雙翼,而是憑著彩色的飄帶,飛騰在空中?!氨z帶”的設計里既有濃濃的中國記憶,又包含了我們悠久淵源的歷史和文化。
在充滿意境美的同時,國家速滑館這座建筑還閃爍著科技所賦予的流光溢彩。二十二條絲帶由3360塊曲面玻璃拼接而成,像冰一樣透明的外玻璃幕墻有著非常復雜的彎曲骨架,正是這種外柔內剛和剛柔并濟,才讓它以舞動的姿態成為奧運中軸線上的新坐標。

出現在平昌冬奧會上的這座黑色建筑絕對是最吸引眼球的存在,從遠處看它漆黑一片只有表面亮起了星星點點的微光,但隨著視角和位置的變換,這些光芒好似會移動和閃爍。受現代汽車公司委托設計的現代展館被稱為“全世界最黑的展館”。
這是因為英國建筑師Asif Khan給建筑的外墻面涂上了一種名叫Vantablack VBx2的涂料,它能夠吸收99%的光照,從而讓有形狀的3D曲面呈現二維的視覺觀感。展館的內部是一個巨大的“水室”,每分鐘會發射出2萬5千個水滴。
走近之后拉開現實的帷幕才發現都是障眼法,原來這個建筑的外墻呈現內凹圓弧形,發光的是架構在外墻表面的一根根管狀物。Asif Khan稱自己是壁櫥里的宇航員,憑借他熟練掌握的的視覺欺騙技術,再加上一些高科技材料,他打造的這座建筑讓人們體驗了置身浩瀚之中的渺小感,讓人產生緊張的錯覺,一切就好似在虛空之中。

這座舉辦當年冬奧會開幕式的體育場因為俄羅斯著名的菲什特山而得名。該場館為俄羅斯第一次大規模的外部采用透明全玻璃結構、和聚碳酸酯屋頂的體育場。
在最初的設計中它有著復活節彩蛋狀的殼形穹頂,并且在當年剛建成時體育館也是全封閉的。冬奧會之后它又經過了改建,在2016年菲什特奧林匹克體育場換上新顏,以露天足球場形象重新開放。菲什特奧林匹克體育場同時也是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比賽的舉辦場館之一。
它可以說是冬奧會歷史上可持續建筑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現如今節能和被動式等設計理念被不斷地提及,當人們在乎場館外形和綜合性能的同時,更加關心在冬奧會舉辦之后這個場館是否還能再次重復利用,以及不能重新利用的場館在拆除和場地恢復上所需要重新投入的成本,大興土木逞一時之快不可取,創造積極有意義的冬奧遺產才能讓這些建筑更有價值。改造之后菲什特奧林匹克體育場的兩個巨大屋頂就像是山峰,能遮蔽場內的四萬名觀眾,現在它仍舊依山傍海,舉辦著各種體育賽事。

溫哥華冬奧會上的安大略館以安大略省的地標景點尼加拉瓜大瀑布為造型靈感,它將那種霧氣繚繞、水珠流動的場景,做了一個夢幻的還原。安大略館從形式上和體驗上被看作是通向安大略的一個主要入口。
在當年這個外墻裝置的科技算是非常超前。它用了中等分辨率的數字化LED纜繩以緊密的陣列將建筑外體層層環繞,每一根繩都有一個對應的卡槽,它們就像是織布機上的經線一樣排列整齊,總長度連接起來超過40公里。室外表現出半透明的屏幕,設計因此巧妙地改變了人們對透明性的定義。
因為是LED,所以它們可以變換光芒色彩,可以投射影像,可以和建筑內的模塊進行數字交互,人們還能夠讓頭戴設備與它連接,用意念來控制這些LED燈光。整個建筑從概念到細節全都非常符合奧林匹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
1998年長野冬奧會的速滑館也是一座刷新過建筑歷史的冬奧會場館,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懸空木屋頂結構建筑,也因此收獲了無數的建筑設計獎項。長野速滑館M-Wave的造型靈感來自周邊如波浪起伏的山脈,因為它的M狀頂部造型所以得名M-Wave。在設計靈感上取材于本地,建筑的材料也同樣來自長野, 那些當地生長的落葉松被壓制成堅實木材,是它們架起了這個大跨度建筑的獨特頂棚。2008年北京奧運會圣火境外第16站的傳遞活動也曾在日本長野舉行。
這個體育場在當年耗費3480億日元建造,舉辦完冬奧會之后,除了偶爾舉辦比賽,它在其他大多數時間是舉辦展覽和當地的跳蚤市場的場地,現在這里還是奧林匹克博物館和青少年活動中心,雖然大材小用并且不復昔日的榮光,但匍匐在這片平地上的M-wave就像是一片小小的波瀾,永遠等著下一場大雪。

Herb Brooks競技場是紐約普萊西德湖的多功能競技場,它專門為1980年的冬奧會修建,場館以美國傳奇冰球運動員、教練Herbert Paul Brooks Jr.命名。當年冰球比賽、花樣滑冰和閉幕式都在這個場館舉行。普萊西德湖舉辦過兩屆冬奧會,第一次是1932年的第三屆冬奧會,而且那一次也是冬奧會首次在室內舉行體育競技項目。此次冬奧會參加比賽的有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1283名運動員。
更加值得紀念的是1980年的普萊西德湖冬奧會是中國首次參加冬奧會。中國代表團派出來自吉林省、黑龍江省和解放軍的6名教練和28名運動員,參加了包括速度滑冰、花樣滑冰、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和現代冬季兩項5個大項18個小項的比賽。